5月21日,國務院正式公布了《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邁向制造強國路線圖。這將成為未來十年中國制造業發展的行動綱領。
鋼鐵工業作為制造業的代表和縮影,同樣面臨著大而不強的問題,自主創新能力弱、產品檔次不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產業結構不合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等始終制約著中國鋼鐵行業再上臺階。推進鋼鐵強國建設,必須著力解決以上問題。
本報特邀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時間對《中國制造 2025》進行解讀。本報記者還就鋼鐵工業怎樣邁向中國制造2025等問題,采集了部分業內人士的觀點。我們希望通過這組報道,和廣大讀者共同探討《中國制造2025》帶來的挑戰、機遇,以及我們的努力方向。
制造業是綜合實力強弱的重要標志,也是關乎國運興衰的產業根本。
作為應用最普遍的結構材料和重要的功能材料,鋼鐵產品是建成制造業強國的必需基礎材料和重要關鍵材料,而鋼鐵產業自身也是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我國鋼鐵產業主營業務收入84734億元、應交增值稅1781億元、資產總額75033億元,分別位居全部工業行業的第1位、第5位和第2位。因此,無論從支撐其他制造業門類由大到強轉變的角度,還是就鋼鐵產業自身在制造業的地位而言,鋼鐵產業升級均是建成制造業強國的重要支撐。
當前,我國制造業面臨著技術革命爆發、國內經濟轉方式調結構和其他制造業競爭力增強的多重機遇和挑戰。同時,鋼鐵產業進入了“三低一高”(低增長、低效益、低價格、高壓力)的新常態,正經歷著轉型的陣痛,產業升級面臨著巨大的困境與挑戰。
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舉國上下正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而不懈努力。因此,緊抓歷史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建設制造強國,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制造強國:鋼鐵面臨七大機遇挑戰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國發〔2015〕28號)(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為實現上述戰略目標,《通知》部署了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和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等9項戰略任務。建設制造強國給我國鋼鐵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是對鋼鐵產業的支撐能力、競爭力和發展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鋼鐵產業不僅僅是在一般層次上滿足國民經濟發展規模數量、產品質量的需求,而且要切實邁向中高端,綜合實力進入強國序列,最終位居前列,達到世界先進甚至領先水平。
二是推進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建立一批產業創新聯盟,開展關鍵共性重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范,建立一批從事技術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試基地,為鋼鐵企業提高創新能力、完善創新體系和加快成果轉化創造了良好條件。
三是促進工業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應用,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建設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為鋼鐵企業帶來了緊跟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應用浪潮、培育市場競爭新優勢的歷史機遇。
四是強化提升包括關鍵基礎材料在內的工業基礎能力,支持首批次或跨領域應用,布局和組建一批 “四基”研究中心,組織實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數控機床、核電裝備等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同時加強質量和品牌建設,為我國研發應用先進鋼鐵材料、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提供了優良的外部條件和平臺支撐。
五是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全面推進鋼鐵、有色等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支持企業實施綠色戰略、綠色標準、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要求鋼鐵企業不僅僅要實現節能環保達標,更要將綠色發展理念、模式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領域,全面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六是持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促進鋼筋連接套筒等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穩步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支持企業間戰略合作和跨行業、跨區域兼并重組,創建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引導產業合理有序轉移等,表明化解過剩產能矛盾仍是鋼鐵產業的當務之急,同時,要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推動兼并重組,提升價值創造能力和產業鏈地位。
七是提出了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和進一步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等八條保障措施。這將為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規范市場秩序,培育優勢企業,以及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科技領軍人才的培養使用,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鋼鐵產業升級:須要完成七項主要任務
為貫徹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鋼鐵產業應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完善市場環境為保障,圍繞產品升級、優化服務、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智能制造、結構調整和國際化經營,扎實推進轉型升級,提高產業全球競爭力。
實施產品升級。樹立科學使用鋼材理念,加強對鋼材產品全生命周期評價,合理制定、修訂鋼鐵下游行業的用鋼標準,做好鋼鐵產品標準與用鋼行業標準規范的銜接。推廣應用鋼結構建筑和橋梁,延長建筑使用壽命和提高安全性。建立質量追溯和信用評價機制,健全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加強企業精益化生產和精細化管理,提高建筑、機械、輕工、造船等行業用鋼材的產品質量、檔次和穩定性。打造汽車板、硅鋼、軸承鋼、齒輪鋼、海工用鋼、核電用鋼等重點產品的世界品牌。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國際鋼材標準的制訂和修訂,推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
打造服務型制造。以用戶為中心,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質量,開展符合用戶要求的服務標準化作業。支持鋼鐵企業開展先期介入(EVI),與下游用鋼企業合作研發新產品,制訂實施解決方案。延伸鋼材深加工服務,完善配送與物流體系,提供標準化的產品庫存管理和及時配送服務,拓展產品銷售渠道。加強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在材料加工使用過程中,提供材料檢測、節約鋼材、低成本應用技術等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鋼鐵企業開辟電子商務、鋼鐵互聯網金融等服務新領域,其他企業積極融入參與,推進服務升級,與用戶共創、共享產業鏈價值。